2.3万人数据,超加工食品摄入量达到这个数,抑郁症风险增加23%
“民以食为天”,人们每天都在品尝各式各样的食物。不夸张地说,人们吃下去的几乎所有食物都是经过加工的——毕竟仅是准备和烹饪食物,就是在加工它。然而,超加工食品却是另一回事。
超加工食品是指工业化生产的食品,含有在家里厨房里找不到的成分,往往打着“高利润(低成本的成分、长保质期、突出的品牌)、更方便和超美味”的口号。在绝大多数人的饮食中,超加工食品占据了半壁江山;但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却引起了人们对“高含量超加工食品饮食对健康影响”的担忧。
【资料图】
更令人担忧的是,澳大利亚研究团队开展的一项大型研究发现,大量食用超加工食品与抑郁症状有关。该研究题为“High ultra-processed food consumption isassociated with elevated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s an indicator of depressionin adults from the Melbourne Collaborative Cohort Study”,发表在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6.533分)杂志上。
研究过程简单易学,研究中包含整个流程图,很值得科研小白参考!
一、研究背景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精神障碍是疾病负担的主要原因。全球疾病负担研究表明,抑郁症是最普遍的精神障碍之一,甚至会带来最大的总体负担。不良的饮食质量被认为是抑郁症的一个潜在可改变的风险因素,但很少有研究测试过超加工食品消费与抑郁结果之间的纵向关联。因此,需要进一步调查和复制。
这项研究的目的是检查超加工食品摄入量与心理压力升高之间的关联,作为15年后抑郁症的指标。
二、研究方法
1.研究队列概况
墨尔本协作队列研究 (MCCS)是一项澳大利亚前瞻性队列研究,旨在调查饮食、生活方式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间的关联。MCCS是个非常适合开展研究的数据集,鉴于其纵向设计、广泛的范围和抽样方法,能够解决很多以前研究的局限性。在MCCS队列中,有30%来自南欧的移民,他们的饮食和生活方式与出生在澳大利亚或新西兰的大多数参与者有明显差异(69%)。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调查基线超加工食品摄入量与随访13-17年的抑郁症状之间的关联,样本来自不同背景和超加工食品摄入量较高的地区。
具体来说,研究者在1990年至1994年间,从墨尔本市区招募了41,513名年龄在27至76岁之间的参与者。其中,24,469名是女性,99%的年龄在40至69岁之间。来自南欧的移民被故意过度抽样,以扩大饮食和生活方式暴露的范围。初步随访于 1995年至1998年完成(随访1),第二次随访(随访2)于2003年至2007年完成。在面对面的临床访问期间,研究者收集了基线的人口统计学、生活方式、药物审计、饮食信息、人体测量和血液样本。
如果参与者完成了全部的基线饮食和后续心理困扰问卷调查(n = 24,674),则参与者有资格纳入这项研究。在最初基线(1990-94)招募的41,513名原始参与者和随后参加随访2(2003-07)的28,240名参与者中,24,674名参与者完成了基线时的饮食摄入评估以及后续的心理困扰问卷。在排除基线时服用抑郁症和焦虑症药物的参与者 (n=1047) 和总能量摄入量 (kJ/d) 低于第1个或高于第99个百分位数的参与者 (n=328) 后,最终有23,299名参与者纳入分析。
参与者选择的流程图
2.暴露:饮食评估
在基线时,研究者从参加面对面诊所的参与者那里收集到饮食数据,并采用自我管理的121项食物频率问卷 (FFQ) 来评估膳食摄入量。对于当前的研究,根据其他地方采用的方法,两位具有澳大利亚食品和膳食摄入知识的作者将NOVA食品分类系统应用于所有FFQ食品,将其分类为超加工食品食品或非超加工食品。
超加工食品(NOVA第4组)包括软饮料、甜味或咸味包装零食、糖果、包装面包和小圆面包、人造黄油、再造肉制品和预制冷冻或耐贮存菜肴。以NOVA为特征的非超加工食品包括:未加工或最低限度加工的食品(NOVA第1组),例如大米和其他谷物、肉类、鱼类、牛奶、鸡蛋、水果、块根和块茎、蔬菜、坚果和种子;加工过的烹饪原料(NOVA第2组),例如糖、植物油和黄油;以及加工食品(NOVA 第3组),例如加工面包和奶酪、罐头水果和鱼,以及腌制和熏肉。
3.结果:心理困扰评估
研究者使用十项凯斯勒心理压力量表(K10)来测量参与者在随访时的心理压力。K10是一种广泛使用的筛查工具,用于根据行为、认知、情绪和心理生理学的表现来监测非特定心理困扰的人群患病率,其症状包括疲劳、绝望、紧张、悲伤和无价值。
K10基于10个问题,评估调查前30天内的焦虑和抑郁症状。K10使用五级反应量表对每个项目报告的症状频率进行评分,其中1是每个项目的最低分数(没有时间),5 是最高分数(所有时间)。这些分数的总和产生的最大可能分数为50,分数越高表示心理压力越大。
4.协变量的评估
协变量被添加到有向无环图中,以映射所有相关变量之间的假设因果关系。这些协变量是通过结构化访谈在基线时测量的,包括社会人口特征、生活方式和健康相关因素以及非传染性疾病史。
社会人口变量包括:性别(男性、女性)、年龄(连续)、教育(小学、高中/技术学校、高等教育学位或文凭)、出生国家(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马耳他) 、意大利、希腊)、婚姻状况(已婚、同居、离婚、分居、丧偶)、住户人数(1、2、3-4、5+)和地区社会经济指数(SEIFA)——指数相对社会经济劣势。SEIFA 分数由澳大利亚统计局记录,关于特定地理区域(在本例中为邮政编码)的相对社会经济优势和劣势(澳大利亚统计局,2022 年)。研究者将这些SEIFA分数分为五等分,最低和最高分别代表最弱势和最弱势。
三、研究结果
这项最新的澳大利亚研究,基于墨尔本合作队列研究中23000多人15年来的数据,着眼于探究饮食和生活方式对慢性病风险的影响。
在基线时,没有一名参与者服用治疗抑郁或焦虑的药物,即队列中没有抑郁症或焦虑症患者。
根据参与者摄入能量来自超加工食品的比例,研究者将人群等分为四分。对于处于最高四分之一的人来说,37.1%的饮食能量来自超加工食品,占他们所有能量摄入的超1/3;而处于最低四分位数的人,平均占15.9%(按能量计算为30.8%)。
能量调整超加工食品消费四分位数的K10得分
在调整了社会人口统计学特征、生活方式和健康相关行为后,研究人员发现,与最少组相比,超加工食品消费量最高的四分之一人群在随访中表现出“心理痛苦加剧”的可能性高出23%,这是抑郁症的标志。
作者说,“即使考虑到吸烟、教育程度低、收入低和体育活动等与健康状况不佳有关的因素,研究结果也表明,更多地食用超加工食品与更高的抑郁症风险有关。”
超加工食品通常富含碳水化合物、饱和脂肪和能量,却含有较低的蛋白质和纤维。
所有这些特征都可能会增加炎症,这也与抑郁症和其他心理健康问题之间存在一定关联。此外,超加工食物的微量营养素含量也很低,如维生素B12、维生素D、维生素E、烟酸、吡哆醇、铜、铁、磷、镁、硒和锌。正如作者所解释的,这两个因素均会影响心理健康。
四、总结
综上,目前的研究表明,基线时超加工食品的消费与随访时心理痛苦的增加之间存在直接联系。然而,这种关联只有在超加工食品消费量非常高的参与者中才明显;即处于最高四分位数的人。
不过,需要进一步的前瞻性(所有时间点的相关数据)、机制和干预研究,来更好地识别超加工食品的有害属性,为心理健康的营养相关和公共卫生策略提供信息。
来源: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5032723006092?via=ihub#s0070
撰写:Cather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