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苟春 图据受访者
“以前的沙地,风一吹就是黄沙漫天,眼睛都睁不开,现在已经基本上看不到这种情况了。”红原县林草局高级工程师喻安庆说。
【资料图】
从2008年启动大规模川西北省级防沙治沙试点示范工程之后,他就扎根在红原开展防沙治沙工作。
在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来临之际,他告诉封面新闻记者,十余年间,红原县逐步探索出了因地制宜的治沙模式,沙化土地治理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自2008年启动大规模川西北省级防沙治沙试点示范工程以来,2008年,红原县先后实施了省级防沙治沙试点示范工程等项目。
喻安庆介绍,开展防沙治沙工作以来,红原县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根据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露沙地等不同类型和重度、中度、轻度不同程度的沙化土地,分别采取“防风阻沙林带+生物沙障+灌草间种+施肥”“防风林带+草障植物网格+灌草间种+施肥”“老芒麦草+黑麦草+披碱草混播+施肥”“全面封沙育草+适量补播”等治理模式,以林草植被恢复、土壤改良、鼠害防治、围栏封禁、人工管护等为手段,综合运用林业措施、牧业措施和水利措施因地制宜进行沙化土地综合治理。“主要就是防止流动和植被恢复。”
生物沙障
“草原放牧人”逐步转变为“生态治理者”
喻安庆表示,在治沙过程中,当地牧民也逐步从“草原放牧人”向“生态治理者”转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让当地牧民参与到防沙治沙工作中来,不仅获得了劳务收益,也增强了他们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家园生态环境持续变好的获得感。
项目实施完成后,为防止牛羊践踏、人为活动等因素造成二次破坏,红原县聘请村集体和当地村民为管护主体,签订管护协议,实行三年后期管护,管护期内按照平均每亩12元的标准发放管护费,县林草局将在当年的12月进行管护验收,验收合格后发放当年管护费。
此外,为达到后期管护成效,当地还针对中度沙化土地治理区实行围栏全面封禁的方式,针对轻度沙化土地实行半封的方式,即每年4月至10月禁止牲畜进入放牧,冬季适量放牧,既保证了治理成效,又确保了牧民正常生产生活有序开展。
为确保沙化治理成效,达到植被恢复的目的,按照高原沙化土地特性,结合现地调查治理区土壤水分、植被盖度等,平均5年左右通过补播牧草、补植高山柳、施肥、管(养)护的方式,对治理区继续实施沙化治理成果巩固,确保沙化土地治理成果。
沙化土地总面积减少近4万亩
据全国第6次沙化土地监测初步结果数据显示,红原有沙化草原58459.5亩(其中中度沙化草原718.2亩,轻度及明显沙化趋势的草原57741.3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0.46%。主要分布于红原县瓦切镇和邛溪镇境内,其中:瓦切镇31327.8亩,邛溪镇27131.7亩。
与2014年第五次沙化监测数据的9.8万亩相比,红原县沙化土地总面积减少近4万亩。
喻安庆告诉记者,红原县经过治理后的流动沙地和半固定沙地转变为固定沙地、露沙地植被盖度增加,有效地遏制了水土流失,减轻了土地表层冲刷和风蚀,减少流入江河的泥沙量,退化的草地植被得到了恢复和保护,地表植被逐步恢复。
“治理区林草植被盖度从治理前的不足10%增加到目前的60%以上,重度沙化治理区植物种类也由7种提高到20种以上,取得了一定的治理成效。”
曾经黄沙漫天的景象,已然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