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滚动 > > 正文
【环球速看料】“二阳”究竟如何分辨?专家一次说清6个关键问题

来源:广西新闻网   2023-05-28 01:22:36

近期


(相关资料图)

不少人发现自己“二阳”了

“二阳”的症状是什么样的?

有没有“首阳”那么难受?

一起来听

刚康复的她们怎么说↓

今年五月,孙女士二次感染了新冠病毒,相比第一次感染时症状要轻很多。她说:“回忆起来,我完全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时候感染的。第一天我觉得嗓子不舒服、特别口渴。第二天时,开始鼻塞、流涕,跟上次相似的症状就是发烧、头疼。‘首阳’时发烧最高到38.7℃,这一次发烧38℃左右,只烧了一天。到了第五天,所有的症状基本上消失了,但第6天时测抗原还是阳性。感觉和平时感冒的症状差不多,但比较明显的特点就是‘阳康’后很容易疲惫。”

吴女士的家人近期第一次感染了新冠病毒,随后,她本人也出现了轻微咽痛、鼻塞和发热的症状,核酸检测结果显示阳性。吴女士“首阳”康复距今大约6个月,她说:“跟上次‘阳’差别特别大,上次我的反应是高热、呼吸道症状特别明显,大概用了一个月才慢慢恢复好。这次的症状相对来说非常轻微,抗原检测一直是阴性,如果不是核酸结果证明,我可能没有意识到我‘阳’了。真的是像感冒了一样,有点儿无力感。我前期就吃上了药,自己下单买了治嗓子的糖浆之类的药。我觉得会有些帮助,要是不吃药症状可能会更严重一点。”

受访者供图。

不少已经“二阳”的人还表示疑惑:

多久能够转阴?

症状轻微可以去上班吗?

专家给你解答↓

嗓子痛

不一定就是“二阳”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表示,咽喉痛是上呼吸道感染的普遍表现。无论是流感病毒还是新冠病毒,或是其他细菌感染,都会累及上呼吸道,使其出现疼痛等症状。

每个人的反应也不一样,有的人敏感性较高,感染后咽喉肿痛、“刀片嗓”等症状都会出现,但还是要客观对待,症状不一定都是因感染新冠病毒导致的。

“二阳”症状轻

可以带病上班吗?

北京一家三甲医院感染学专家接受采访时表示,感染者带病上班不可取,不仅不利于感染者恢复,还会造成病毒传播,尤其是重点机构(如医院,养老院、护理院等)的工作人员需经常接触高危人群,带病上班会增加高危人群感染风险,更不可取。

在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创始院长、公共卫生学教授谭晓东看来,新冠是一个呼吸道传染病,从传染病防控角度来说,用人单位应该提倡新冠感染员工自我隔离,减少病毒传播,新冠感染的密切接触者,建议减少到人群密集的办公区活动。

“二阳”之后

多久能转阴?

据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根据最新的数据表明,新冠病毒二次感染后通常只需要4-10天就可以转阴了,这相比第一次感染的7-14天要短很多。

如果患者症状较轻微,转阴时间可能适当缩短,如果患者的症状较重或身体素质较差,其转阴时间可能较长。

“二阳”后

多久能恢复正常生活?

北京中医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陈明接受采访时表示,“二阳”后不建议立刻恢复运动,大病之后必体虚,如果过早锻炼,不会增加免疫力,反倒是有损免疫力,这时候其实应该保持休息,这样对免疫的功能提升是有好处的。

河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老年病科主任郭艺芳建议,平时有运动习惯的人,“阳”过之后可参考以下时间表逐渐恢复正常的运动锻炼:

(1)从感染新冠开始至各种症状消失、核酸或抗原转阴,以休息为主;

(2)转阴后第一周内,可进行低强度恢复性活动,例如缓慢散步;

(3)若无明显不适症状,转阴后第二周到第三周,可以尝试进行中等强度体力活动,例如快走或慢跑,运动过程中心率不宜超过120次/分;

(4)若身体耐受良好,转阴后第4周开始可以尝试恢复日常的运动状态。

“二阳”要吃什么药?

看什么科?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授栾荣生发文表示,“二阳”的治疗仍旧以退高热和对症缓解相关症状为主;注意多饮水、多休息;增加食物中优质蛋白比例,增强免疫;之前家里囤的退烧药,只要没过期,也还是可以继续“发光发热”;症状严重,持续不能缓解,需前往医院诊疗。

目前,新冠施行“乙类乙管”,因此,到医院就诊没有特别的要求。但通常来说,还是建议发热患者前往发热门诊就诊,其他症状比较明显的,也可根据症状到相应的科室就诊。

“二阳”

对身体影响大吗?

5月1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在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023年学术年会上表示,“感染次数越多,后遗症风险越高,这是有临床数据的,所以病人该诊断要诊断,该用药要用药。”

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临床与研究中心主任张福杰5月13日在接受采访时指出,目前资料较少,但公认的说法是,二次感染对我们的健康肯定是不利的,病原微生物进入感染者体内后,一是对呼吸道为主的器官引起直接损伤,二是在人类体内激发各种免疫炎症反应的间接损伤。特别是对于高危人群,像大于60岁的老人,高血压、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肥胖等脆弱人群,危害更大。

来源丨北京新闻广播微信、

健康时报、央视新闻

见习编辑丨覃浏榴

责编丨梁笑天蒋晓伶

总值班丨黄俪叶焱焱

注意防护!